Tuesday, November 18, 2008

新东方主义?

不要误会,我不是要讨论北京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校训:“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的价值观。虽然这个议题本身也很有趣。

我是想描述一种在研究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女性问题中常见的学术观点:简单说就是,中国少数民族在汉族的描述中,总是一个女性、充满异域情调、具有性吸引力、柔弱的形象;而汉族的代表形象,则是男性、传统中国社会、阳刚的。比如Louisa Schein教授对贵州苗族女性的研究,她把这称之为internal orientalism,即Said早先提出来的西方对中东的权力关系,在中国内部汉-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个对应的投射。而这种投射,又是通过对男-女性的权力关系的再表现,展示出来的。

我虽然手头没有严谨的实证资料,但是我总感到这个观点接受起来不是很舒服。原因如下:

1。我个人的体验和这种观点不符。当然,这跟我是汉族人,长期生活在汉族聚集地有关。但是,我三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山区的经历,也没有让我感到以苗族为代表的这类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是可以用内部东方主义的视角来解释的。在苗族土家族山区,作为一个外来者,我当然可以感受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是,那中不平等,通过当地人民的语言来理解,更多的是由于我们来自北京、香港这种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他们羡慕我们是大学生,有书读,住高楼,有更多的机会……等等。我从来没听过有人说羡慕我们是汉族。

所以我想,通过对一个偏僻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研究,虽然可以找到很多当地人和外来汉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例证,但是不能说明,这种权力的不平等,是由于民族的差异而造成的。地域、经济模式等因素不能简单地还原为民族的问题。

2。中国有92%的汉人。在8%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有大量的是蒙、回、满、壮等人口特别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多数派,大部分并不生活在偏僻的山区,而是在省级自治区或者甚至汉人聚集地。以我长期生活在汉人聚集地的经验,这些民族的同胞无论是在生活习惯上还是在价值观念上,和汉族人的区分,都十分小。我不觉得存在什么权力关系的不平衡。有时候,大家还很羡慕少数民族同学在教育政策上受到的照顾。我唯一听过的一个不平等,是在西北做调研的时候听到的:回族农民工很难在大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工地大锅饭,是不会有回民饭的。因此,回族农民工的打工机会就相应少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过,要注意到,在这个不平等关系的外部,包裹的是一个更严重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关注回族农民工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问:是谁造成了如此多的农民工?全体农民工已经被“种族化”了。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表现农民工的节目被播出,这难道不是对这个“被种族化”了的全体的一种再次强化么?相比之下,那些每逢演出、节日,就盛装出演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却显得缺乏实质性的意义。

3。更有意思的是,我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叫“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据说这样的一种身份组合,在中国发达的地区很“吃香”。为什么?按理说,在中国,拥有比较大的权力的身份,当然是执政党、汉族、男性。不可否认,这是事实。但是,为什么会有“无知少女”吃香的说法?这是一种可以用“阴谋论”解读的压迫么?还是因为在当下,只要占据了“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个人的社会地位就一定会非常高,因此党派、民族、性别问题,就成了点缀?或者,这其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昨晚躺在床上想到了一个假设性的解释。但是想法不成熟,先不说。不过很有意思。以后再写。

4。我的这些想法的缺陷是,他是ahistorical的。也就是说,我完全没有把建国以来,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认别、划分、支援/(迫害)政策作一个梳理。我只说了一些当代的现象。比如,我们现在观察到一些山区少数民族对汉族认同感可能很强,但是这种认同感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是自发的,还是历史上的某些强制性政策造成的?如果不仔细考察,就很难说清楚现在的情况。

最后回归到“新东方主义”这个词。我是想说,用西方的理论视角来看中国的民族问题,似乎有点不对头。我觉得西方语境下的民族,和中国的“少数民族”,或者“中华民族”中的“民族”,是不等同的。简单地把中国内部的少数民族问题,看成一种东方主义的复制品,是把问题简单化了。Said提出东方主义这个概念并质疑其的初衷,是为了批判学术研究中的简单二分法,和对待他者的单一视角。可是,如果想当然地把中国的民族问题理解为汉-少数民族的二元对立,前后之于后者的权力不平等,并且通过性别权力关系的表现来论证,不是还是停留在简单二分法的误区里吗?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这种研究视角,是一种在论点上反东方主义的东方主义。

8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生日快乐,格格同学

onegrid said...

haha,胡导!看到你的留言我特别开心:)好像我们还没见过面?却好像已经很熟了。真奇妙。

eyesopen said...

我也覺得這麼來回推衍,沒甚麼意思⋯⋯
歷史上南北分治、滿族入關,還把漢族女性化了呢。還是要就事論事吧。

Celine said...

师姐,冒昧打扰……无疑搜到你的地方……发现你连接了北大车协,就想你也是北大在香港的师姐吧……

不知道你是学什么的,我在cuhk学人类学,以前在北大学中文的;最近上课总要讨论很多少数民族问题——其实我自己的家离湘西很近,ps, 我土家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只是category,据说是业界已经不认为中国民族是classfication了,本来还有很多未定的民族,似乎现在用中文的族群来讲更合适一些。

你提到回族,其实伊斯兰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在cu有一大群博士做内地伊斯兰的),但是很多时候,我看到都是同样结构分析不同地域和人群,而且说实话,当看到一些国外少数民族学者用英文写文章,总会是一个套路的时候,会有“审美疲劳”,理论总是内殖民后殖民与社会主义特性一起来分析,“压迫”“歧视”等等,我也认为很多材料和论述在现在的语境之下已经不适合了,但是话语权都不在学生手里。从国家政策来讲,少数民族是会有promotion的,就像你说的无知少女。我也会跟同学讨论,我觉得我没有受到过歧视压迫之类的,那那些学者写出来的东西,原因和动力从哪里来呢……

onegrid said...

To Celine:

谢谢你认真看了我如此苛长的博文!说起来我倒是和你很像,不是人类学出身,却要转人类学——我晚你一步,尚在申请中。中大是华人人类学乃至社科的重镇,羡慕你的机会,以后还要多多交流。这里说话不方便,欢迎你给我留个email地址。

我觉得这个power的研究框架,是延承了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研究那一套。我个人目前的理解也还很肤浅,只是最近在读Chinese Femininities Chinese Masculinities这本书,大体上有了这么一个印象,感慨一下。我觉得初学理论的时候,我们不免都有类似的困惑。等到具体上手作自己的project的时候,应该就能就着问题本身讨论理论,从而扎实一些吧。

希望有机会可以继续切磋讨教。

一格

StInACh said...

写得牛b

Anonymous said...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汉区的少数民族路人……我想说,相关学术我看不太懂,不过,根据我个人的体验,少数民族的刚烈阳光率真往往为汉族所不及……汉族男孩子太阴柔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学术上会认为少数民族比较女性话…………

Anonymous said...

You asked yourself a very good questions 同感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

少数民族羡慕你是大学生有搂住,而不是汉族,只是一种语言,这种表述需要进一步分析可能才能看到背后真正的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