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下一站 中关村.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下一站 中关村.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rch 22, 2010

"我们也要用板儿砖把他们给拍出去"

"我们也要用板儿砖把他们给拍出去"——

出租车里正放电台评论节目,话说中服地块推迟拍卖,"分析家们"对此事态度暧昧。主持人颇为不屑,当他评论“分析家”的时候,来了这么一句。

真是京味儿十足,配上今儿的黄沙天儿,嘿,绝了。

Thursday, March 18, 2010

北京的陌生人

《祖国的陌生人》,许知远的新书我还没来得及看,只瞅见它已经在楼下书店的排名小黑板上爬得老高。

我彻底成了个北京的陌生人。这种陌生感并不随着时间的衍进而减弱,很有可能还增加了。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我还在固执地用各种方法与周围生活保持距离,好像警惕某种腐蚀。我排除万难地翻墙,上twitter,写blogspot,正像zr说的,换了他,他是断然不会这么执着的。

北岛有句诗我很喜欢,“从许多路口我们错过,却在一片沙漠中相逢。”

是,到头来,别人所珍视的,我放弃了太多;别人不解的,我依然舍不得。

星期二傍晚去翠宫饭店给HJ捎东西,然后慢慢沿着知春路走到黄庄。路过附中门口的时候,我鼓足勇气往大门的方向迈了几步。迎头赶上放学的娃娃,穿着让人心碎的蓝校服。带着牛仔皮帽的体育吴老师,大步流星朝这边走来。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一直做体育教研组组长,《第三军团》电视剧里,他还客串了一个角色。

我一下子扭开头,转过身,跑掉了。

无法面对,还是无法面对。

天黑的时候走进黄庄的麦当劳,吃了一个甜筒,手里握着一杯咖啡。

好像十年前的那些个午后,想起一张张年轻的脸,尤其M,你陪我来喝咖啡的次数最多。

十字路口好像和从前没有差别。那只是好像罢了。麦当劳正当前儿多了一个地铁出口,海淀医院新楼起来了,海淀影剧院更花里胡哨了。马路南北,连03年后才有的味多美面包房,都对着脸儿开了两家。

人大附中修得越来越像一所大学。它周围的奥数补习学校越来越像公司。哦,不对,本来就是公司么。

在香港的时候,我曾经畅想过无数次回来的情形。归来时的黄庄,归来时的万柳,归来时的五道口,归来时的某园。

真的归来后,我已经丧失那样的思念很久了。也许跟不是衣锦还乡有关。

重新爱上一个地方挺难,正如重新爱上一个人,特别如果是离了婚的初恋。

心里的沟沟壑壑还在,可你俩已经蹉跎了多少月涌大荒流呀。

上一帖不是瞎转的,那正是我每天所接触到的社会现实。刚才,爸爸生病以来第一次,我在他面前哭出了声,现在很后悔,要知道他特严重那会儿我都没当面掉过泪,可刚才居然因为说道官僚的溃败,难受得掉泪了。我真恨他们啊,拿着民脂民膏换来的钱,坐在办公室里不作为,纠结于几个词藻的政治正确性,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

对,我知道这不是他们的错,是体制,是结构。我知道急不得,要慢慢来,不要像有些人那样盲目乐观,但也不能太悲观。

我知道,我都知道。可我真他妈的想破口大骂啊,爸爸,我真的特别伤心。你说六四以后你也伤心啊,你连书都不想念了。今天,我忽然能明白一些。

爸爸,你病没好利落,我真的不能在你面前不控制情绪。可是,你说,为什么做一个真诚、善良、热情、坦荡、正直的人,在这个北京,那么难。

做一个不功利的人,那么难。

从此以后,我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Monday, March 8, 2010

着急的靠左,不着急的靠右

没有什么比在第一百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听到八十二年来奥斯卡最佳导演给女人最开心的消息了。

这个一米八二的女人,美丽与魄力于一身,男女通吃,靠自己征服世界。

下班和同事们去星巴克喝橙香拿铁——星巴克的咖啡三八节买一赠一呢!

晚餐与阿关汇合,经由十号线转十三号线,乘滚梯去13号线站台的时候,车站的治安协管穿着棉猴,带着红袖箍,拿着扩音喇叭吆喝:

“着急的靠左,不着急的靠右。”

于是,罕有地,北京人民像全世界各国人民一样,开始耐心地站在地铁的一侧,把过道空出来给着急的人。

可以预见,十年后,或许更短的时间,“大喇叭”不必再吆喝,大家也养成习惯,自觉地只站在电梯的一侧咯。一个小小的公共秩序规则,养成不容易,大喇叭、大棉猴、红袖箍——总是要有这么一个多少显着土里土气的时代。

只要坚持过去,我相信这些简单的小秩序、小细节,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很容易掌握的。

善良的人们其实总是有耐心。着急的也不是我们。

只是有些人自己先急了,要抱着金砖、妻小一起跳墙,然后再把我们留在墙内么?

着急的靠左,不着急的靠右。

真是意味深长的一句。

Monday, March 1, 2010

正月十五雪打灯,我会做好呢份工

正月十五雪打灯,这老话儿说的在理儿。

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时候,我还在办公室加班,和Angela的妈妈一起, 呼呼。

我俩走出胡同,雨夹雪劈头盖脸吹来,火树银花不能形容最后一天可以放焰火的疯狂——那简直是枪林弹雨、炮声隆隆。

我有一种身处传说中的“北平解放前夕”的感觉——在大黑暗中,有隆隆的春雷,有隐隐的兴奋。

要拍一个“皆大欢喜、面面俱到”的专题片。。。

难为死我了。

不过赶鸭子上架以后,鸭子慢慢适应了,它现在想的不是怎么飞走,而是怎样努力成为一直S得很成功的挂炉烤鸭。

烤鸭导演今天与合作的摄像团队聊天,才知道他们是广院01级的——啧啧,就大一届,咋显得恁成熟呢?记得昨天我傻头傻脑地进行formalistic bargain,摄像师在一旁偷笑,对我摆明了一幅“这人学生腔也太浓了吧”的无奈。

不过他们说,相信我会进步很快。

“是因为我学习能力强么?”

“不。是因为你适应能力强。”

“你咋知道?”

“几句话就能听出来。”

可是,我自己心里真的没底。我真的不是王熙凤那种把所有事情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条,照顾到四面八方,精明犀利,既随机应变,又说一不二的人。

其实我比较适合当拉磨的驴,让我干一个活儿,把我眼睛蒙上,我就死心眼儿往前走就好了。哪怕原地打转都很有成就感。单枪匹马久了,最怕让我指挥别人啊。。。Stuck in somewhere久了,learned helpless了,最怕让我做决定啊。。。

大家有什么tips啊?当过导演的来说说。经常跟比自己社会经验丰富、一眼看不透的人打交道的人说说。同时指挥三个异性给自己打下手的人说说。

希望我真能适应手头这个工作,搞定闷骚的摄像,威逼利诱正太后期给我好好干活,最后,跟怪蜀黍制作人打好太极,尽量预算不超支>__<

唉,说到底还是没信心,没信心,没信心。我需要帮助!

btw, today's horoscope tips. sounds scary!!!

Your current dilemma is a complex one that raises issues of confidentiality, integrity and performance. You may be asked to overlook a situation that could ultimately reflect back on your reputation. However, you don't want to turn a minor problem into a major issue, especially if it will end up requiring extra work. Your smartest strategy may be to acknowledge your concern and then let it go. At least those who matter will know exactly where you stand.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0

“祝大家虎背熊腰”

这是04年以来,第一次在北京过节。

从腊月二十九在家放假开始,先是狂干活,扫房、办年货、包饺子,然后是昏睡,除了见到Maggie和Zihona分外开心之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手机也关机。几乎不上网。好像要把这一年的疲惫都睡干净。

然后得知两件事:我一直关注的冰上情侣申雪、赵宏博勇夺冬奥会双人滑金牌;某人终于终于梦想成真——这两件事对我来说同样让人激动、欢欣鼓舞。

经历了很多事,我有时候真是不再相信梦想成真这回事。那么多的挫折和失败,好像成功只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好像近乎完美的成功破坏了“生活是不完美的”这条定律,因此注定不可能。比起来惧怕失败,我简直更惧怕成功。因为前者似乎已经是必然,后者才是失范。

可是可是,生活就是有奇迹发生,有志者,事竟成——竟是真的。

前两天恰好在油库上看了传说中的Up,从Monster Inc.开始,我就很喜欢Pixar,它带给我的奇幻画面和感动,值得回味。 Up里最美好的画面,就是Carl爷爷背着大房子一步一步走向天堂瀑布。

背负着过去前行,人才能不乱方向,慢慢接近目的地;然而成全的刹那,却是要放下所有。

一个简单的动画片交给我的,远比阿凡达多。

某人对我说:“相信我,我都可以等到春暖花开,你一定可以。” 看到这里,我哭了。

此刻,窗外,破五的爆竹声没完没了地高歌,好像是掩抑了多年的沉闷在一瞬间爆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要骑车去趟唐家岭,看看在那里的青年人,是如何为梦想卧薪尝胆,不服输。

老虎年来啦,如菲姐所说,祝大家虎背熊腰!

Sunday, January 10, 2010

蓝宇

周六晚上取消了游泳计划,窝在家里在土豆上看了《蓝宇》,一部很老我却一直没看过的片子。关锦鹏导演,张叔平剪辑,除了胡军、刘烨主演外,竟然还意外地发现苏瑾出镜,就是永不瞑目里飒爽的女警察。

在香港跟Ching借过《春光乍泄》,当时看了也没太多感觉,事实上,王家卫所有的电影,对我来说都是“名声在外”,从2046到东邪西毒,都不如传说中那样好。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可能是人物和情节都是为电影而诞生,setting又总是很exotic,让我不觉电影和自己的生活有半点联系,于是很难看进去。

哦,对了,Gay片我还看过<情色地图>,在南丫岛拍的。到头来我竟然已经忘记男男主人公的情感脉络,倒是对柚子做的灯笼,以及三人澳门之行看望男主住在老人院的老父亲记忆犹新。

前不久终于看了李安的〈喜宴〉,感动于郎雄说:I listened, I watched, I learned。那象征着父权终于有松动的一点可能,至少,他在learn了,learn是一个多么主动的词啊。

借着同志题材的壳,李安讨论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家长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中国人2000年的性压抑”。李安没有成功前,最大的怨念,是他做知识分子的父亲不接受他从事取乐别人的娱乐业。对于每个和李安一样——父亲在他成长中地位及其重要的人来说,得不到父亲接纳和满意的人生,真的是够压抑。

哦,当然还有断臂山,那个也是讲压抑的问题,不过在我看来更纯粹一些。

说回蓝宇吧还是。我觉得它拍的足够真实。节奏足够快。片子里有两次恸哭的场景。一次是开枪后的夜里,活着回来的刘烨在胡军怀里嚎啕大哭,那是个体在面对强权肆虐时候的绝望哭喊。一次是胡军在太平间,那是个人在面对命运残酷的绝望哭喊。

最后,胡军开着车,穿过永远是一片工地的北京。工地的铁围栏和挡板遮住一切可见的风景,只在缝隙里给人大概的方位感。捍东在蓝宇出事的地方停下车,凝望,好像他一直都在。

在双重的绝望里,北京以建筑工地的形式,疯狂地扩张、滋长。这是经历过某种幻灭的一代人,心理防御机制的投射么?

在这个故事里,蓝宇和捍东的相遇,源于一场纯粹的性交易。蓝宇是一穷二白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捍东是八十年代末靠价格双轨制富起来的高干子弟。捍东找蓝宇,一开始只是图个新鲜有趣。

之后,在蓝宇与捍东的关系里,捍东一直是掌控的那一方,他和蓝宇的距离,保持在他需要的程度。“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儿,也就是该散的时候了。”这句话真是真实的让人脊背发凉,不管是异性关系还是同性关系,能够控制而又不想负责的那一方,不免总是用这样的话要求另一方保持距离,怕的是被粘上。只有纯粹如蓝宇,才会特别特别紧张地追问:“那,我们现在还不算太熟吧?”

“你爱我么?”
“你好土哦,竟然还问这样的问题。”

“你爱我么?”
“什么是爱呢?爱使人痛苦,而喜欢不会。所以我只是喜欢你,多好。”

似曾相识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

亲密关系里,就是这样的不平等。谁的砝码重,谁就掌握更多。

蓝宇和捍东就在这样的关系里保持着微妙的不稳态平衡。直到有一天捍东很自然地宣布自己要结婚。是的,结婚生子,他从来没怀疑过自己要过这样的生活。

于是断了联系。

两人再一次相遇,权力关系的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个是独立起来的蓝宇,一个是落魄的捍东。旧的平衡不复存在了,新的平衡似乎就要建起。但是一回到床上,蓝宇还是当年那个温柔地依偎着捍东的小男孩儿。就像捍东无意流露的,蓝宇的小屋子,怎么可能真的容得下捍东。

这样的格局,蓝宇的死是必须。因为他回不去旧的平衡,却也难找到新的平衡。性格的成熟有时候会让一个人对爱的索取更加困难重重。

我觉得蓝宇真实,是因为它说得很清楚,爱情的开端未必有多么纯洁高尚美好。另外,它也暗示了爱情的结局往往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point。说是暗示,因为它毕竟戏剧性地让蓝宇死掉了。给了他一个干脆的结尾,成全了蓝宇形象的完美。因为我们都很清楚,真实的生活只能是让蓝宇和捍东渐渐成为陌路,或者彼此背叛,让蓝宇这样的人渐渐变得面目全非,被踩在生活的脚下,吭都不吭一声。

今晚和某NGO负责MSM项目的干事吃饭。他说北京的MB的服务对象都是高官和银行行长级别的。在那个层别里,性取向并不是MSM行为的唯一影响因子。说白了就是,人有钱了,就需要找更刺激的玩儿法,就像捍东当初那样想。与征服女人相比,征服男人,恐怕可以带给一个男人更多的权力满足感。

今天还学到一个human traffiking方面的新词:一处,二处,三处,四处,五处。即没有过性行为,有过1次性行为,有过2次性行为……的被拐女性,往往是女童。言外之意,在处女稀缺的性交易市场,有过可数次处性行为的女性,也可算作稀缺资源。

这就是当下我所耳闻目睹的社会,和〈蓝宇〉这部2001年拍的电影相似。

这也恐怕是蓝宇为何感动了无数人的原因。与许多人类的肮脏龌龊或者说不自律相比,他真的是一个忠贞而纯粹的人。而这样的人,在完整自洽的故事结构里,不免死路一条。

Monday, January 4, 2010

国人在看什么书?

有本新杂志叫《出版人》,有期封面人物是帅哥韩寒。于是吸引了我的注意。

然后我发现了下面这个好玩儿的排行榜。仔细品一品,或许也能折射出不同地域的世道人心。

我不得不说,还是首都人民最有文化哦——李渔全集排那么高,仅次于GRE阅读(我觉得这种对比还挺黑色幽默捏。)

不过,是不是因为全集每一册借阅都单算?所以只是在数字上显得特别高?说不定所有图书整体借阅率都不高,这本书11月也就一个人借,但是借了N本?

PS: 不对不对,我顿悟了:借李渔全集肯定都是冲着《肉蒲团》去的!这哪里是什么首都人民有文化,明明是首都人民在“拒绝黄赌毒”的新一轮“严打”中,发现网络、手机再无处寻开心,只好跑回到最原始的图书馆里鸟。浩浩浩,有趣。

中文图书借阅率排行榜

上海图书馆2009年11月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1 “四人帮”兴亡 叶永烈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品三国 (下)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3 决战朝鲜 李峰 长江文艺出版社

4 绝对小孩 朱德庸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5 走进世博会 世博历史150年 东方出版中心

6 上海老味道 沈嘉禄 上海文化出版社

7 迎世博学双语:情景对话100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8 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马悦凌 江苏文艺出版社

9 货币战争 宋鸿兵 中信出版社

10 中国未解之谜 樊文龙 甘肃文化出版社

11 毛泽东最后十年 陈长江 赵桂来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2 《论语》心得 于丹 中华书局

13 大菱鲆养殖技术 雷霁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不速之客的阴谋 鲍正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5 迷雾重重的追寻 鲍正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6 追寻蓝色星球 李杰信 航空工业出版社

17 全球100自然奇观 蓝天出版社

18 读城记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 物之理.物理卷 解士杰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 电动自行车构造与原理 崔万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深圳图书馆2009年11月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1 毛泽东传 [美]特里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许胜利 中共党史出版社

3 女性心理健康枕边书 李群 中国纺织出版社

4 小故事大智慧 炳礼 未来出版社

5 德鲁克的最后忠告 [美]埃德莎姆 机械工业出版社

6 朱镕基答记者问 人民出版社

7 谁毁了大明王朝 江永红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8 赢在中国 赢在中国项目组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9 我是职业推销员 谭一平 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陈式太极拳拳理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 江西科技出版社

11 早教启智一本通 王占黎 中国人口出版社

12 远大前程 狄更斯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

13 家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4 简爱 [英]勃朗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5 我的团长我的团大揭秘 吴毅 作家出版社

16 万物简史 [美]布莱森 接力出版社

17 智慧灵光 姚博 西苑出版社

1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孙道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 女人就是要幸福 程苏 哈尔滨出版社

20 女人30枕边书 华业 中国商业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2009年11月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1. 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

2. 李渔全集

3. 清史列传

4. 说文解字注

5. 政法大学国家司法考试重点法条及实例解析

6.戴震全书

7. 考研英语五大题源报刊阅读150篇

8.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系统管理

9. 光绪帝起居注

10. 丰子恺漫画全集

11. 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李零)

12. 钱学森书信

13.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5 系统管理

14. 洞穿雅思

15. 雍正朝起居注册

16.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

1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德]赫费)

18. 国家图书馆藏国立中央研究院史料丛编

19. 最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施手册

20. 胡立阳股票投资100招


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下一站,中关村

忽然觉得我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拿头猛撞墙,头破血流之后,竟忍不住回味那种疼痛带来的酣畅。

难道不是么。

爸爸得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住了四十五天医院,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可能痊愈也可能终身的后遗症。四十五天以来,我第一次可以不用睡医院的钓鱼床,却忍不住撑着浮肿的脸来翻墙上网,看几个月没看的Facebook, twitter, 登陆blogger.com。

这些天躺在钓鱼床上,我的感慨很多很多,感谢也很多很多。

谢谢所有最难过的时候以各种形式给我打气的朋友。没有你们,我怕是早就崩溃了。从一个家庭的孩子到一家之主,是一种心理角色的过渡。没有这一关,我永远长 不大。现在也不敢说已经长大,可我终于明白责任意味什么。在老王的提醒下,我也真的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我长大的漫长岁月里,他们每天都承受着我这一 个月的压力——对另一个人的生命安危负责,并且,always be aware that you are on your own。

是的,I'm on my own。

上网乱看,好像重回人间的感觉。当然不是解脱,而是恍然。尤其是facebook,颇有山中一日,人间千年的感觉。谁谁谁又relocate到哪里了,谁谁谁又单身了,谁谁谁嫁人了。昨晚梦见ex,今天特意去看他profile,知道他正幸福生活着,就感到颇安慰。

我曾自多地想,上一篇博客写爸爸生病,那些被我气走,再也不和我说话的人,是否因此会再次开口跟我说话。结果是不会。我于是告诉自己,老天留给每个人的时间其实真的不多,有什么想说的话,就去对他们说吧。在别处找到了幸福,他们是不会再回来的。

如果偶尔想念美国,就去星巴克;如果想念香港,就去坐地铁四号线。他们都是原封不动移民到北京来的。

BJMTR line 4——于是我每天想念你两遍,香港。只不过,这一次歌词要换一换,“下一站,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