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1, 2007

颐和园


千呼万唤始出来,看过娄烨《颐和园》,才知道贾樟柯《站台》有多好。

剥开外壳,其实是同样的故事。爱情转身后,黎明破晓前。《颐和园》用了那么多奢侈的事件与镜像,却无力把最根本的情绪说清楚。在美丽的十八岁脸上,我看不到传说中的怦然心动。至于还原那个一无所有的八十年代,更不是站在卡车上唱崔建的《一无所有》就足够了。

效能不高屈指可数的对白,突兀别扭的旁白,让人逐渐觉得厌倦的性描写,显而易见的bug....也许这是一部费思量后可以充分解读的作品,但是我怀疑如果在观影时它不能给观众带来感性上丰富的触碰,之后的过度解读又有什么意思。

双桨船在福海的夜色中飘摇,北戴河冬天海水呼啸。
暴雨倾盆,那个夏天终有一天重现。

——这些也只是我的私事。我自私地把他们从《颐和园》中拿走。从此以后,娄烨的归娄烨,我们的归我们。

PS: 最不能忍的是剧中主人公上的大学叫“北清大学”,简称“北大”。我很反感这一类型的暗喻方式。你要么就用真名,要么就用含蓄一点的名字。如剧中这样不伦不类,是我在审美上不太能接受的。有时候自己也想写点什么,亦苦于起名字的玄机。

3 comments:

Chenshu said...

我又看了看那会儿的照片,没有人穿他们那样的衣服啊

onegrid said...

zhouwei穿的蓝色白条运动衣我爸确实穿过

八十年代应该是:烫发头 喇叭裤 蛤蟆茶色眼睛 小西装

Anonymous said...

烫头发的那是少妇吧。
小年轻的多是西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