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 2007

谁更可怕

上一篇唧唧歪歪不外乎想给下面这几句话作一个justification.

缅甸袈裟革命声势浩大之后不了了之,据传数千人喋血,被弃尸山野。或许有更多人被捕——当地消息封锁,我看到的新闻大多数是“据说”。旧浪潮内部因此展开了就此我们能做什么的讨论。

是啊,我们能做什么?facebook上有一个声援他们的group,有很多十月六号全球主要城市游行示威的号召。看了看,好像中国地区的只有香港。但这至少是一个option。

另外,就是大家多在互联网上转载关于昂山素姬和缅甸民主运动的消息吧,GFW恢恢,疏而有漏,何况我觉得他们也未必要ban这些信息。

更重要,如果这件事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那么,我们真的思考一些东西,也算一种行动了。

当我看那些新闻的时候,总觉得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一样的和平示威,一样的暴力镇压,封锁消息。针对缅甸官方“只有十个人死亡”的报道,有一个网友的评论很冷幽默:“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派袁木去,否则死亡率一定降为零”——

基于一种haunting的感觉吧,国庆节那天晚上又在youtube上看了一遍天安门。撇开政治立场,纪录片总是有Historical Narrative的价值的。这部片子其实很有意思,如果你之前已经有一个立场,你看完之后,她总能强化你的立场,无论是同情还是唾弃民运。从这点来说,这是一个好的纪录片。

看这些东西,总会看到底下一连串的评论帖子,吵架,骂街,你死我活。其实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急于站队,革命年代的疤痕吧——你不站队死得更惨——或许不是革命年代疤痕,苏东坡不就是被这个害苦的么?——民族性???

看这些帖子,比看纪录片本身还心凉——一句句“XX该死”“XX万岁”——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较量,或者还要殃及到隔壁岛国——

我就忽然脊背发凉心里一惊——原来比政府更可怕的是暴民。自视为民族良心的知识分子总是要和政府对话,总是扮演一个站在政府对面的角色。有转制,所以我们向政府要自由;有不公正,所以我们向政府要公平正义——久而久之,对话的两极之间搞得很真空。其实,体制只是一个方面,最后,剥夺了我们自由的,阻碍了公平正义的,有可能是两极之间的很多人。

我甚至觉得,如果有朝一日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有了权力,更多的人会死的更加悲凉。就像有些人不是死于请愿本身而是死于看热闹的流弹——

会不会将来,很多人不是死于政治立场的偏差,而是死于他人的impulsiveness。

这又让我想起来色戒。据说郑萍如的最终死因,是几个官太太的记恨。你看,哪里有什么家国大恨,情爱本身就够能毒人了。而情爱本身是什么呢?占有欲是不是权力+荷尔蒙的双重欲望?

其实李安不应该受到太多指责,说他不分原则,美化汉奸——我觉得他是想问一些更藏在阴影里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想法。但记得当我看《颐和园》的时候,我对女主人公日记里的一句话很感触:

“战争年代,我们血流成河;和平年代,我们寸步难行。”

——有时候,青年人或许会有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怨念,以成全自己的自我实现。中年以上的人不这么做,并非因为他们多么理智或者利他,而是他们有了一些活着的本钱,他们怕乱,乱了他们输不起。而青年人却总以为自己一无所有,这让我忽然想起来天安门里面的崔建。

我总臆测当年吾尔开西在广场上被人抬起来挥舞大旗的时候,是被关注(尤其被小姑娘们)的快感远远大于所谓“运动的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的吧?

王佳芝送了命,柴玲送了名——她们最初,都相信青春该是极近奢华的个人事件而已。

7 comments:

Angela said...

如果你之前已经有一个立场,你看完之后,她总能强化你的立场,无论是同情还是唾弃民运。从这点来说,这是一个好的纪录片。

貌似,一个好的纪录片是,你看完之后,对自己先前的立场都有动摇。

赫赫和

onegrid said...

我其实是拐了个弯儿——动摇是第一步,但是,之后立场,或者说表达出来的立场,真的可能是更加坚定:原因是因为cognitive dissonant——你认为A对,但是别人告诉你B,这时候你会更加坚定地认为A对——

所以,我们两个可能对纪录片的标准是一样的:尽量接近客观——

但是我们对此做法的效果预期不同,因为principle不同。

嗬嗬

Anonymous said...

你说的心理学的cognitive dissonant,有点像传播这边Stewart Hall的对抗性解读。顺着这一传统,我会觉得好的作品应该尽量有ploysemic的余地,而不是尽量接近客观。

但这不是我原来的意思。我原来是什么意思,现在也说不清了,那似乎该是art/literature领域的问题,而不是认知心理学或active audience的领域……

onegrid said...

恩,这个理论好像在政治学里有很多应用。昨天还看见一个political theory的题目是关于这个呢!

关于领域,好像现在都分不太开了吧?我也不知道:(

Unknown said...

其实,纪录片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尽量客观。但更多的其实仅仅是在表达制作人或者制作单位的一种态度罢了

就像去看志愿军画册里面的同一张照片,也许我们的注释是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冲锋,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说,是训练不足的愚勇,谁说的又是对的呢?

于是,纪录片也是一样——我纪录的的确是事实,我运用的也确实是当时拍摄的新闻录影,不同的是我仅仅给你看我看到的——真实吗?真实,客观吗?谁让我不想替对方说话呢?

于是现在看看网上的六四,一方面是无数的人在那里痛诉政府的“残暴”,一方面是政府的沉默。其实,没有多少人站在政府或者国家的角度想过——如果六四是另一个结局,那些所谓的“学生领袖”们,又有多大的可能把国家建设成现在这个样子?

出国之后才对六四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也许是因为一直都是站在不太同情所谓的民主的一边,所以看的越多,我却越感觉到,政府所做的,从某种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民主是一件好事,但,在一个还不完整的国家内搞民主,有时还真的不如等到先实现专制下的统一

P.S. 我还以为你跑过来之后就沉浸在各种老男人诱骗新生的伎俩中,忙得没有时间更新了呢:)

Frank said...

暴民还好了,尤其是网上的语言暴民。真放手让他们折腾还就折腾不出啥事情出来。

相对于抗武器的政府,民众永远是需要给与更多关心的弱者。同样,也必须有人站在政府的对立面,否则,没有合适的制约机制而靠其自律的政府是难成大事的。

缅甸军政府的存在,是因为中国的支持。中央的目的据说是为了防止西方国家的包围,就像支持北朝鲜那样。也正因为如此,缅甸政府的镇压手法,看起来多多少少露着当年的北京的影子。夸张的说,缅甸的问题,就是咱中国人一手造成的,为了国内“繁荣稳定的局面”。唉,……

Unknown said...

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人去指责美国政府支持的各种民兵组织或者“自由战士”?不如在阿富汗和美国人打的东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