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4, 2010

还是关于非诚勿扰

新一期《女声》中关于非诚勿扰的讨论。

何必害怕非诚勿扰

作者:吕频 

红遍全国却备遭争议的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节目本周被强力阻击:广电总局于6月10日下发对相亲类电视节目进行整改的通知,提出"严禁伪造嘉宾身份"、"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该节目组立即做出回应:坚决拥护,认真学习,将严格把好严节目话题关、嘉宾关、内容关、主持关、播出关。

果然,本周末观众看到了两期相当"清洁"的《非诚勿扰》:没了物质条件的权衡,没了身材相貌的卖弄,没了彼此挖苦讽刺的"火药味",甚至没了玩笑,男女嘉宾和主持人相互交换着:"我很佩服你"、"你们都是孝顺的好孩子"……被"净化"过的《非诚勿扰》竟然变得如此寡趣。

《非诚勿扰》之所以被推上风口浪尖,主要是因为它推出了一些"拜金""露富"的话题人物,且有一些与性有关的言论相对露骨。其实在它的众多男女嘉宾中,"拜金""露富"者只是少数,节目中所展示的个性和观念是相当丰富的,嘉宾和嘉宾之间、嘉宾和主持之间也常有争议出现,并没有什么定评和结论,用"拜金"一词涵盖这个节目的价值取向有失偏颇。尽管在嘉宾的背后肯定有导演的挑选和引导,但他们的看法仍然很有代表性——如今的择偶相亲中,纠结的就是房子、车子、家庭背景、相貌、学历、身高……这些人并不比荧屏前的众多年轻男女和他们的父母更世俗。

婚姻是一种现实的生活选择,择偶从来都要讲"条件",这从来都不是什么秘密,上世纪70年代的"三转一响"换成今天的房子车子和月薪,"条件"升级了,取向并没有改变,在"条件"的前提下,才开始试探彼此是否情投意合相处得来,这几乎是相亲的铁律,如果说这是"交易"的话,那么婚姻制度的实质其实就是"交易",只是这种实质一般不会被说穿罢了。

中国主流电视节目的质量一向遭人诟病,其中有的道貌昂然,有的矫揉造作,共同之处是虚伪,远不能反映民众的真实生活和真实观点。在婚恋方面,电视节目推崇的多是不计功利、相互忠贞、浪漫又高尚的模式,而对世俗生活的百变光谱,对这个变动多元又缺乏安全感的年代里男男女女的许多复杂纠结都视而不见。这样一种主流模式的塑造也许看上去很美很动人,内里却很乏味很虚伪。而《非诚勿扰》却揭破了这种虚伪,让男女嘉宾说出他们个人化的、或许浅薄、不切实际和自相矛盾的愿望和选择。它所冒犯的并不是生活的真相,而是上了电视就得自塑崇高、假模假样的潜规则,以及这种潜规则造成的收视惰性——以为电视上说的就应该是"对"的,就是观众必然和应该认同的。

该节目的主持人孟非曾经就这种收视心理发表过尖刻的评论:"我们中国人已经麻木到了连真假是非都很混沌的状态,听了一些习惯性的假话,听得是那么的顺耳。我可以说,全世界找不到另外一个国家的人,全民性地对金钱和物质的渴求和贪婪超过今天的中国人,但是我们在任何的场合下都还挺正经的,所以当女孩子在台上说她想要宝马想要房子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受不了。"

   他还说,婚恋节目里讨论性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节目中的讨论仅限"正常"婚恋中的性:"婚恋是成人的话题,性是婚姻当中最重要的构成之一。婚姻关系不同于任何一种关系,这是我们惟一认同的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两性关系。这个里面,性的话题是不可回避的。"

   当然,"真实"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真实"也往往被媒体当作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挡箭牌,不是所有的"真实"都应该和有必要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但是,一个没有垄断地位的电视节目,不可能对社会现实进行全方位的关照,承担社会责任也不等于亮出简单化的是非判断。《非诚勿扰》只是从相亲的角度演示了中国社会种种症候之一角,甚至它的火爆本身也是一种症候,这都是可以讨论和批评的。

   但权力的大棒却挥动起来,并败坏了这一切。它扼杀了媒体的创造力,阻止了进一步有意义的辩论,并可能让批评者被误会是在限制言论自由。真正害怕《非诚勿扰》的并不是善良的观众,而是担心自己的"正确"受到挑战的权力者,但限制越多,他们的"正确"就越显出虚弱。


   邮件订阅及建议等:致信genderwatchina@gmail.com

   外部链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女声无关

   欢迎转发女声,并欢迎告知,让我们有机会感谢您的贡献

     女声是由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制作的独立电子刊物,每周末定期通过邮件和网站发行。

性别观察,妇女声音,女声致力于展现批判性的社会性别视域,提供丰富资讯和独家观点,并希望通过传播促进中国民间妇女运动及公民社会的发展。资助:香港乐施会

2 comments:

hujie said...

我以为是你写的, 心中大赞了一下. 这人说话风格和你像吧?

BIAN said...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