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瑞典“好爸爸”背后

瑞典回来后写的一篇小文,原载于《女声》电子报第51期。在此特别感谢《女声》主编吕频女士对原稿的修改,和她一起工作是非常愉快的学习过程。也借机向大家宣传《女声》,女声的豆瓣主页在这里

瑞典"好爸爸"的背后

                                     

"达拉木马"是瑞典的象征之一,这种手工木刻小马多为红色,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最早的达拉木马是森林深处的伐木工人为孩子随手制作的玩具。今天,无论是在南部小城隆德,还是首都斯德哥尔摩,街头和商场里都能不时看见一些"超级奶爸",他们或是把小婴儿放在背包里昂首阔步,或是陪伴在妻子身边,手推童车,笑容可掬,慈父的温柔与淡定,从他们的眼神中一览无余。从"达拉木马"到今天司空见惯的"奶爸",瑞典"好爸爸"的传统为什么能够延续呢?

其实,瑞典"奶爸"之司空见惯,与瑞典的产假津贴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法律规定,夫妇或伴侣每生一个孩子,就可以拥有共计16个月的带薪产假,其中父母任一方的休假都不得少于两个月,这等于强制父亲拿出两个月来照顾孩子,它有个温馨的名字:"老爸月"(Daddy's Months)

    与反对家庭暴力、反对性骚扰的法令相比,"产假法"听上去温和许多,似乎只是社会福利中不足道的一项,但在瑞典社会融合与性别平等部资深顾问Lars Wittenmark先生说来,产假法的通过和实施,却是瑞典近40年男女平权运动中至为关键的一步。瑞典妇女自20世纪初开始投入民权运动,直至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立法领域的三次变革,才真正为瑞典今天有目共睹的的性别平等打下基础。这三次改革分别是:1971的税收改革,规定"以个人单独计税制取代夫妇共同计税制",从而确保妻子的经济地位;1974的产假改革,父母津贴自此开始发放,使父母可以分享亲子假期;同样是1974年的托儿改革,规定"凡满一周岁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公共托幼服务"。这三项法律保证了已婚妇女和母亲外出工作的条件,使她们可以不依附于丈夫,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而《反对家庭暴力法》则在7年后的1981年才"姗姗来迟",可见产假法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的先锋性。

            "三项改革的共同效果,是让劳动市场对妇女更有吸引力,因为瑞典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瑞典社会融合与性别平等部反歧视部门的副主任Camilla Goldbeck-Löwe女士说。政府并不否认性别平等法律背后的经济动因,但这种经济驱动是以权力平等为前提的,"男人和女人应享有平等的权力以建设社会和自己的生活"20年来,无论哪个党派执政,瑞典的这一性别平等国家目标都没有改变。

    性别平等法律得到财政投入的坚定支持,在共计16个月的产假中,父亲或母亲有13个月可得到相当于薪水80%的津贴,另三个月每天补助20欧元。公立托幼服务对每对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仅收费每月1200克朗(约合130欧元),第二第三个孩子还有减免。所有这些政策对社会性别关系和父母亲角色的影响是深刻的。虽然到2009年,政府提供的产假福利只有22.3%被父亲使用,但这已经比1974年的3%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瑞典16岁儿童的入托率从1972年的12%达到2009年的70%;瑞典妇女的就业率也从1970年的60%上升到2009年的81%,与男性的差距大大的缩小。——政府和男性更多承担照顾的责任,就意味着妇女不再需要在家庭和工作间两难选择。

瑞典的新一轮大选将于919日举行,街头随处可见的竞选海报中,有候选人专门摆出"好爸爸"的姿态。从"达拉木马"的年代走来,令人赞赏的或许远不仅是瑞典男人的柔情,还有决策者们培育这份柔情的自觉性。

    参考:瑞典的女人与男人——事实与数据2010(英文)http://tinyurl.com/2vm2ddb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转载:直跑到雨过天晴

注:这篇日记转自我在开心网上的一位好友,这也证明了我保留开心帐号的全部意义——不能错过这样的文章。


没有类似长途跑步、骑车、爬山、越野记忆的人,不能体味这字句中的激荡起伏;没有山鹰/车协这样社团经历的人,不能明白为什么作者会在一次全马训练中途,突然想到自己八年前和车协队友在西南边陲大山里的夜路;没有在那样不到二十岁的年纪里,深爱过一群人的人,不能理解有些人为什么不能和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


身体,是最好的记忆专家。它是用来背叛别人的,却从不背叛我们自己。


不过其实有共鸣的人应该有很多,想到我们的父辈,当年不也是小小年纪,搭上背包和绑腿,就走向边疆的崇山大江了吗?人在空间里,不断拓展微观生活的疆域,他们说,这叫用脚步,丈量世界;就好象,用爱情,来丈量青春。


最后要注解的事关个人隐私,但这对看下面的文字来说,很重要。我尽量写得隐晦,点到为止。


日记作者是我八年前在车协认识的侠女,中文系古文献专业的她,有一支生花妙笔;举止投足间,更是风姿绰约,那时便让我好生倾慕。文中的"牛",是同样八年前,隔壁社团的负责人,他的兄弟们,永远地留在了西夏邦马。两人多年后人海相逢,如今手牵手跑全马,算得上一段江湖传奇。


(以前不敢在博客谈及别人,看了朱天文的《淡江记》,忽然开窍——我的心也和天文一样啊,对于身旁鲜衣怒马的少年们,我那满腔满腹的热爱和倾慕,要与别人说!)


以下为转载:直跑到雨过天晴


作者:海狸


科技园,42.2km4hr31'15(含拉伸3'33,喝水、吃东西五次6'43。)

 

连续阴雨,让这周的训练计划几乎破产。周六早上见阵雨初停,便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不想到科技园的时候,又飘起了雨丝,秋风习习,颇有几分凉意。倒是个跑步的好天气。牛交代训练计划:12圈,用每圈(3.2km20min的匀速跑,争取实现后程加速。

 

周遭一片宁静,飞鸟啼鸣,更显得天高旷远。细雨蒙蒙中一路无话,默默奔跑,任思绪万千。想着今年TNF100的女子冠军邢如伶,多么平凡的一位护士,却在跑步中创造了不凡的成绩。这样的幸福哪里是那些没有爱好的灵魂能够理解的呢?想着刚看完的《索拉里斯星》,大概只有彻底抛弃自我,才可能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愿景,成为超越自身的更高一级的存在。无论是个人、组织、企业、国家,甚至人类,莫不如此。在不断延伸的跑道上,我们也不再是个人,而成了跑者群体中的一员。此刻,我们的躯体是为了跑步,我们的灵魂也是为了跑步。我们以卑微之身献祭于神坛,以证明造物的伟力。     仿佛回应一般,牛振臂高呼:"GOD! Glory belongs to you!"侧头冲我一笑:"跑爽了。"

 

第五圈时细雨渐骤。雨幕拉开,便呈玉珠落盘之势,嘈嘈切切。天地间一片昏暗,茫茫如混沌初开。地上积水渐多,竟至绕无可绕,索性淌水而过。工人们赶着回住处,在雨中飞车。逆风而行,衣服如鼓起的风帆。擦身而过时,冲我们大喊:"快跑啊,下大雨了!"牛很沉得住气:"不急,前面也是雨。"不断地擦去脸上的雨水,才能看清前面的路。衣裤早就湿透贴到了身上。牛索性脱了上衣,在雨里"裸"奔。让我无比羡慕。

 

偶尔有行色匆匆的撑伞路人,迟疑地打量我们。牛得瑟道:"咱俩这样肯定挺帅的。"我差点笑岔了气:"都狼狈成这样了,还臭美呢。""这说明跑得轻松,不吃力啊。"果然,这两圈雨中狂奔都不过19分半左右。上一次在雨中疯狂是什么时候了呢?记不起来了呢。脑中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雨夜的拖乌山,爬坡时高唱着桑巴旋律的小说,飞速放到山底后笑成一团的小鸟和泥巴。算起来都是八年前的事了。

 

雨势大过一阵之后又变小了。时近正午,温度也升高了点。怕淋雨之后感冒,擦了擦头发,吃了巧克力,继续跑。第九圈的时候,大腿开始酸痛,好在还能坚持,速度没怎么减。从一开始跑上三圈就累,到后来第五圈、第七圈疲劳,再到现在第九圈才酸疼。耐力的增加,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

 

感到疲劳之后不敢大意,努力跟着节拍器维持正确跑姿和步频。或许是因为在雨中奔跑时想到了老二的《雨夜安多》的缘故,此时也自然而然地用会歌给自己鼓劲:飞转的车轮划圆年轻的梦想,飘飘的白云指引胜利的方向,火热的心憧憬遥远的地方,跨越戈壁荒漠与崇山大江……去吧,去看看你想看的地方,去领略大地的宽广……哎,真是五音不全的乐盲,中间好几段竟然都想不起来了。就是这能想起来的简单几句,被我在心里默默地唱了好几圈,速度竟然也没掉下来。

 

11圈快结束的时候,牛忽然说:"这圈跑完喝水,牛决定跑个全程。"此时的我早就没了大笑的劲头,只是小声附和:"我也要跑个全程。""恩,牛就是决定你要跑个全程,我们怎么也能跑下来的。"

 

停下来喝水时,腿部酸疼得厉害,使劲抖了抖腿。再次上路,小心翼翼地缓慢加速,生怕突然加速伤到肌肉。太阳出来了,渐渐烤干了头发和衣裤。雨水退去,露出了干燥的路面。脑子里已经是一片空白了,只有靠着根本没调的会歌给自己鼓劲。神奇的是,最后两圈竟然只用了19'3319'18,一个完美的后程加速!最后0.6km逐渐加速,牛喊着加油,伸手拉住我的左手,一起冲过终点。4hr31'15

 

大概只有疯狂如射手才会这样在雨里撒欢,而只有摩羯才能有耐心和定力直耗到雨过天晴。两个变态的摩羯射手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次全马训练,也在中雨和阳光下创造了目前为止最好的成绩。

 

单圈计时:

19'11(拉伸3'33+19'45+20'24(喝水43''+20'15+19'37(喝水1'12+19'24+19'35(喝水2'02+20'24+19'59(喝水1'38+20'19+19'14(喝水1'09+19'33+23'19

  

Ps:刚下载重新学习了会歌,歌名原来叫做《跋涉梦想》:

飞转的车轮划圆年轻的梦想

飘飘的白云指引胜利的方向

火热的心憧憬遥远的地方

跨越戈壁荒漠与重山大江

 

走吧 背起你的行囊

去迎接新世纪灿烂的阳光

漫漫长路朋友你不要彷徨

艰难险阻我们一起来扛

 

去吧 去看看你想看的地方

去领略大地的宽广

让我们自由的在田间欢唱

年轻时代你会永远难忘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一年

开学,教师节,中秋,国庆。

今晚参加了爸爸学生们的"师门聚餐"。

今晚来了六位师兄、一位师姐,两位师弟,一位"师叔"。一年前我刚国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我都未见过。

爸爸生病住院养病这整一年里,我和他的学生们渐渐"混熟",渐渐"称兄道弟",他们说我也应该算是入了"师门",就像"岳灵珊"一样。我一贯的口无遮拦赶紧问:哦,那谁是我的令狐冲哦。

爸爸为师,信奉"无为而治",很少搞聚会。但今天我特别积极要来参加,因为真的很想念这些亦"同学"亦"兄姊"的朋友。

一圈人围着桌子坐下,忽然想起来北医三院的那些夜晚。

急诊室里,是zq师兄,一边捧着笔记本赶第二天的报告,一边陪着惊慌失措的我们母女俩;他让我和妈妈多睡一会儿,自己不肯睡,说打打字就不困了。

普通病房的过道里,只睡了一个小时的zt师兄,搬一个马扎,坐在我躺下的行军床头,替我挡住阳台吹来的风,眼睛盯着只能输十五分钟、多一分钟都不行的吊瓶,小声说:我每天睡一个钟头就足够精神抖擞了,放心!

ym夜里是从来不睡的,坐在板凳上坐一宿,让我多睡一会儿;他说"反正平时熬夜惯了"。

此刻已在柏林的tx,跟我并排坐在暗夜的病房里,分一只耳麦过来,是德文课文,穿插巴赫、海顿。

wh在鼓楼那边上班,周末要回天津,也坚持要赶来。

gxn其实是要天天坐班的……

sx是唯一在读的女生,虽然不必陪我守夜,却在学校和医院间为转院手续,跑了无数趟;也是她端着试管里的脑脊液打车去地坛地坛医院化验;到了地坛,人家说医院搬到了顺义。

yj马上要嫁到法国了,她带着未婚夫一起来,给妈妈送饭送花;几个月后,yj的父亲走了,我们却很久才得知消息。

又回到夜里,lk和我一起扶爸爸起来小便,然后他记下毫升数,再去倒尿壶。

是的,历史科班出身的他们,用不同的字体,一笔一画写下"病人日志"。有人这样开头:"22:00 病人体温37.8,用酒精擦拭降温;23:00 病人喝水约300ml ……";有人这样写:"老师今天精神很好,中午吃梨一个。午睡。……" 他们还商讨究竟是"记事"还是"记言",半玩笑半真的似的。

虽然仍旧不忍细读,但我会一直一直保留这个沾了水,又干了,页面薄脆的笔记本,医院发的,五毛钱一个,印着桔子样的世界地图。

一年了,我第一次回忆这些细节。但我知道感激,是回忆不完的。

酒席的最后,我举起一杯花雕,却只说出几个字,"一年了,谢谢"。一饮而尽。

其实我计划说好多,但刚说完谢谢,嗓子眼就堵住了,再说不出一个字。

中秋佳节,须是圆滚滚的幸福,饱满的不许有缝隙来悲苦。


如果说我对这个制度错了,人心乱了的中国,还有一些不能割舍的温情,那便是因这样一种直观的经历而支撑的吧。

原谅我,在这个问题上,我接受传统的人伦。就算是偏狭。